维视阅互联网医院 2025年09月24日 09:12 浙江
今年,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的主题聚焦于“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,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”。2022年数据显示,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.9%,近视高发、低龄化与重度化趋势依然严峻,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将防控关口前移,从源头抓起,保护好孩子珍贵的远视储备,是实现近视率下降的关键。
一、远视储备:不可再生的视力财富
远视储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“视力储蓄罐”,只出不进,代表生理性远视度数,随年龄增长逐渐消耗。0~3岁的孩子具备约300度远视储备,通常情况下,孩子的远视储备会以每年25度左右的速度自然消耗。这是眼睛正常发育的过程,若消耗过快(如6岁时不足75度),则近视风险显著上升。
如何准确评估远视储备?
准确了解孩子的远视储备情况,需要综合视力、屈光程度和眼轴长度等多方面数据。其中,散瞳验光和眼轴测量是两大核心依据。
校园筛查常用的电脑验光可作初步参考,但易低估远视储备量。若筛查显示异常,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。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短效散瞳验光,这是获取准确远视储备数据的关键。家长无需担心散瞳的安全性,其后的畏光、视近模糊等症状都是暂时的,不会对眼睛造成长期影响。
在获得散瞳验光的基础数据后,定期进行眼轴测量至关重要。眼轴增长是导致远视储备下降和近视发展的核心原因。不同年龄段眼轴的安全增长值不同:3-5岁儿童每年增长0.25毫米属正常生理性增长;6-12岁则应放缓至0.18毫米。若眼轴增长远超该数值,则意味着远视储备正在快速消耗,近视可能已经开始发生发展,需要及时干预。
二、户外活动:最经济的近视防控良药
日间户外活动是延缓近视最有效的方式,自然光照可促进视网膜线粒体的产生,从而帮助提高视力。数据显示,每天多增加1小时户外活动,能让近视发生风险降低近45%。
核心建议:每日户外累计活动≥2小时,关键在于接触“白天自然光照”,无论阴晴,白天户外的亮度都远胜室内。
轻松实践:充分利用课间、上下学路途和周末,散步、奔跑、游戏皆可。
三、科学用眼:构筑行为防护盾
1. 正确姿势:牢记“一尺一拳一寸”:眼睛离书本33厘米(约一尺),胸口离桌缘6-7厘米(约一拳),握笔的手指离笔尖3厘米(约一寸);
2. 严控电子产品:
限时间:非学习用途单次≤15分钟,每日累计≤1小时,年龄越小,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;
选大屏:优先选择高分辨率、大屏幕(投影或电视>电脑>平板>手机);
保距离:观看电视距离≥屏幕对角线4倍,电脑≥50厘米,手机或平板≥40厘米;
3. 劳逸结合:遵循“20-20-20”护眼法,每次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,远眺20英尺(约6米)外20秒。
四、视觉环境:打造明亮友好空间
光线充足均匀:书桌靠窗,充分利用自然光。夜晚学习需同时打开房间顶灯和读写台灯(放置于写字手对侧前方),桌面照度不低于300lux。
用品选择:使用通过国家CCC认证、无频闪的台灯,选择无反光读物和高度可调的书桌椅。
五、睡眠与营养:视力的能量基石
充足睡眠:保障小学生每天10小时、初中生9小时、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。
均衡膳食: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、叶黄素、花青素和DHA的食物(如胡萝卜、菠菜、蓝莓、深海鱼);严格限制甜食、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,避免饭后立即用眼。
六、科学矫正与协同防控
定期检查:每3-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眼健康检查,建立屈光发育档案。
科学认知:不轻信“治愈近视”的虚假宣传,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框架眼镜、低浓度阿托品或角膜塑形镜等科学矫正手段。
多方协同:
• 家庭:营造良好用眼环境,培养正确用眼习惯;
• 学校:保障体育活动、改善照明、减轻课业负担;
• 社区:合理规划绿化与活动设施,优化夜间光照。
近视防控需融入日常,让我们从每一次户外活动、每一餐均衡营养、每一次正确坐姿做起,携手守护孩子们的远视储备,共同点亮他们清晰、光明的未来!